污泥处理处置市场目前是怎样的状态,能否形成成熟的市场和商业模式?污泥处理处置在2011年持续走热,成为新的市场热点。但是由于专项政策不明确,政府投资受金融和财税等宏观政策的影响难以落实,导致商业融资、盈利模式无法突破。2012年,污泥市场的被关注度及企业参与的热情有所降温。出现了传统投资模式支撑的市场停滞、服务价格滞后制约商业模式形成、股权投资由情绪高涨转入观望等多个现实问题。
近年来,虽然出台了一系列与污泥有关的规划,使污泥处理处置的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逐渐完善,但是污泥责任划分仍不明晰,不能简单套用污水处理的商业模式;决定行业整体发展方式的产业政策缺失,尤其在投资体制、服务模式方面更是缺乏明确指向,造成技术政策和建设规划落实难。
困难到底有哪些? 污泥产生量数据不清,污泥消化难以稳定运行,安全处置率差距极大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存在不少困难:首先,污泥产生量数据不清。2011年,全年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水量为390亿吨。按此数值估算,全国全年城镇污水处理厂湿污泥(含水率80%~85%)产生量约2188~2800万吨,每天约产生湿污泥6~7万吨湿污泥;而根据每年公布的《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统计数据,2011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湿污泥年产量还未达到1400万吨(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厂湿污泥产生量为1032吨),与专家估算的2800万吨相差1倍。
第二,污泥消化难以稳定运行。有专家表示,曾对我国污泥消化设施进行全面盘查,发现仅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约50座大型污水处理厂建设了一批污泥消化设施,而这其中可以稳定运营的只有20余处,整体规模不容乐观。
第三,安全处置率差距极大。根据我国《“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内容显示,截至“十一五”末期,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小于25%。根据中国水网掌握的内部统计数据,有近17%的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去向不明,规模占比超过20%,同时大约67%的污泥以简单填埋为最终出路。
《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80%,其他设市城市达到70%,县城及重点镇达到30%”。在目前政府不够重视、总体形势严峻、投资不足的情况下,要达到上述目标,存在一定难度。
责任到底该由谁承担? 市政污泥的无害化、稳定化处理处置本质上是一种政府主导的社会服务,应建立全方位的政府责任体系
市政污泥的无害化、稳定化处理处置本质上是一种政府主导的社会服务,是水务社会服务责任的延伸。将污水处理厂作为污泥处理处置的主要责任方并不科学,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考量,明确责任方。如果政府支付足够费用让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泥处理,那么污水处理厂要承担责任;如果政府只是支付污水处理费用,那么污泥处理责任仍然在政府,可通过投资、服务支付等途径来履行具体责任。
理顺污水处理的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污水处理费与污泥处理费的包含关系,明确行业管理、资源管理及资源化调控三者的关系是解决污泥问题必须理清的问题。应该通过各项举措建立全方位的政府责任体系,即通过解决各项标准问题来推动政府承担相应责任。具体而言,需要以环境总量标准(包括污水排放标准和污泥处置标准)为基础,明确污泥处理处置服务与产品质量标准;制定明确、到位的外部环境监管,提高违法成本;明确和完善污泥服务采购体系,从而支撑商业模式的完善与创新。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通过竞争机制的设定,在优秀、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商中进行选择,运用其专业技术与丰富的管理经验来解决越来越复杂的污泥难题。
产业怎么才能热起来? 明确和提高污泥处理处置标准,加强监督与管理;加大投资,倡导政府采购污泥专业化服务;以标准化、科学化、专业化为准则
目前,污泥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应该联合各方力量,充分让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充分认识污泥问题,切实提出解决方案,使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旨在联合各方力量、共同解决污泥处理处置难题、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污泥产业促进联盟提出了建议:
第一,通过主动宣传,推动政府与社会充分认识污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给予污泥行业以足够重视,进一步明确和提高污泥处理处置的标准,加强监督与管理。
第二,联合推动各级政府在污泥无害化领域履行公共服务职责,加大对污泥处理处置领域的投资,倡导各级政府通过采购污泥专业化服务,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在现有技术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技术路线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推荐先进适用、有优秀案例的技术工程方案,以标准化、科学化、专业化为准则,实现行业技术升级。
第四,积极探索商业模式的发展与创新,配合政府做好污泥处理处置工作,提供污泥处理处置的专业化服务,提升污泥处理处置的效率与服务质量。
(作者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水网顾问总编,根据其在2012(第四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的发言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来源:中国环境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