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星球—Banner
本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服务中心 活动专题 政策法规 环境文化 联系我们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号
服务电话:010-64129883

新闻资讯
产业振兴的着力点在哪?

  发布日期:2012年7月23日

 

 

产业振兴的着力点在哪?
通过"市场化、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四化建设,将环保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
发表时间:2012-07-23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6版

  


   ■环境治理是中国****的内需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环保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其吸纳就业的能力

     ■受经济衰退影响,国外环保企业业务收缩,降低价格,资产转卖,中国企业可以对其有所“作为”
  ■市场可以做的事情,政府不要插手,不应“与民争利”,但要切实做好监管;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应该顶上


  编者按围绕近期出台的环保产业“十二五”规划,本报已于7月6日刊登了《虚胖不是身强力壮》的报道,针对环保产业发展中规模与质量、竞争与规范、政府与市场的问题展开探讨。本期,我们走访参与规划制定的相关专业人士,着重分析规划出台的政策意愿、产业振兴的着力点等问题。


                                                    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湘静


  “拉动经济、吸纳就业、改善民生……”在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秘书长骆建华看来,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当下“稳增长”的上策,这也是选择这个时机出台规划的政策考虑。他同时表示,环保产业要想真正成长,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市场化、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

 

  为何此时机推出规划?
  过去用传统产业刺激经济增长,现在用新兴产业;过去保的是高耗能、高污染的黑色增长,现在希望转向绿色增长

  问:“十二五”已过去一年半,环保产业规划选择这时出台有什么深意?
  骆建华:今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下行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形势与2008、2009年的情况比较类似。政策层为此提出了“稳增长”的目标,信贷、金融政策照例相应调整,而在产业发展方面,却不能再沿用过去的思路。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曾经提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回头看,政府投资带动银行信贷、地方债等更多向传统产业倾斜,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也基本围绕传统产业,一些能源资源消耗大的行业由于投资密集,得到了更多的支持。这不但使资源环境压力显著增大,同时还增加了通胀压力。
  这种经济刺激政策的副作用已经逐步明显。而正是着眼于此,国家此次将产业振兴的目光转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居于首位。这事实上释放了一个信号,过去用传统产业刺激经济增长,现在用新兴产业;过去保的是高耗能、高污染的黑色增长,现在希望转向绿色增长。
  我认为,这是规划出台的一个重要考虑。而如果包括环保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发展起来,可以帮助实现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双赢。
  问:环保产业需求型特征明显,您认为,国内对环保的需求足以支撑其作为支柱型产业的发展吗?
  骆建华:对当前的中国而言,经济增长事关就业、民生、社会稳定,仍然是发展的主线,但中国能否实现从黑色增长到绿色增长的转变,给环保产业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我认为,投资、外贸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都在日益减少,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此前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突破口。而环保产业是拉动内需的上佳选择。
  从某种角度来说,环境治理是中国****的内需。一方面,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安全的食品,是每个国民的需求。这些都与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我国人均收入正在接近库兹涅兹曲线的上部,消费偏好转向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对环境、健康日益重视。而且,在一定阶段内,环境消费属于刚性消费。中国30年粗放高速增长积累了诸多环境问题,环境治理的缺口还非常大,需求会逐步释放。

  能拉动经济增长吗?
  传统产业的环保化需求巨大,新兴治理领域吸纳就业效果明显

  问:根据规划预计,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2%,这个比例并不大,它能进一步成长为对经济增长、吸纳就业贡献大的支柱型产业吗?
  骆建华:此前,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环保产业能像钢铁、水泥行业一样拉动经济增长,吸纳那么多就业人口吗?
  我认为,环保产业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变化。如果从狭义的环保产业出发,传统的环境治理市场空间确实是可预见且有限的。但如果从广义的角度,环保产业则包括传统产业的环保化,即用环境保护去改造传统行业。如果按照后者,那么产业的规模空间会成倍增长。
  当前,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几乎都有环保的需求,特别是传统产业。比如电厂,为应对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标准,从生产工艺到治理都需要升级改造。比如向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的升级,既是节能的需要,也是减排的需要。而钢铁行业余热余压利用、循环经济的普及率还不高,这都是将来要做的事情。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节能环保产业的空间会非常大。
  问:从拉动经济和吸纳就业的角度,您觉得环保产业现有的哪些领域具备成长性?
  骆建华:我个人分析,未来可能会成为新兴热点的领域主要有三类:
  一是电子垃圾回收利用产业。最近国家明确了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政策,比如企业生产一台电子电器产品,应向回收基金缴纳一定费用,而每处理处置一台废旧电子产品,则得到政府相应的补贴。在政策的驱动下,我认为这个市场前景将非常好。
  二是农村秸秆处理产业。这是一个吸纳就业潜力很大的新兴领域。我国每年的秸秆产量达到8亿吨,其热值相当于一年的石油进口量,怎么利用好、成为产业是个待解的问题。当前,很多地区还是烧掉了事,既污染又浪费。事实上,秸秆可以开发能源,生产沼气、燃料块等,可以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运输半径带来的成本问题,我觉得政府可以补贴。既然开发风能、太阳能都有优惠,生物质能源开发也应该大力支持。
  三是垃圾分类回收。分类回收是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的必然选择,各地努力了相当长时间但是还没有成功的经验,现在是由拾荒者为主的城市农民工散乱进行。如果能有序管理,培训产业工人,既可以帮助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提高效率和水平,也能大量吸纳劳动力。

  我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环保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其吸纳就业的能力,这点在考虑环保产业的发展定位时必须考虑到。而上述这些领域,也都是产值和就业可以实现双赢的领域,这也是对支柱型产业的要求。

  还有那些领域可交给市场?
  从投资人到采购者、监管者,政府角色变化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力

  问:污水、垃圾处理行业对企业特别是民间资本的开放,被认为是环保产业上一轮增长的重要推手,您认为,还有哪些领域可以交给市场来做?
  骆建华:除了传统的治理领域,现在由各地政府大包大揽的生态建设也是很大的市场,防沙、治沙、植树、造林都可以放手给企业。政府根据项目实施的效果来买单。很多城市绿化已经由企业承包,荒山绿化也可以有此思路。
  比如,每年国家投入300多亿元进行水利投资,建水坝、修水渠,与此相关的机构、人员冗余,效率不高,水利设施管理不善,投资也不够。我的建议是政府不用直接做工程,而把每年的投入用于补贴农业用水等的水价与成本的差价。有了合理盈利预期的企业有能力进行大规模融资,投资运营管理好水利工程。
  问:业界认为,政府是环保产业****的买单人,您觉得其对产业的推动作用如何发挥?
  骆建华:我想政府在环保产业中角色的定位,总体上遵循一个原则,市场可以做的事情,政府不要插手,不应“与民争利”,但要切实做好监管;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应该顶上,比如垃圾分类转运、补贴水价等。
  与此同时,环保领域很多潜在的市场要转化为切实的需求,要依靠政府提高环境标准、严格执法监管来实现,比如工业治理市场的打开,有待于企业在严格执法压力下真正重视治污设施的运行效果,从而给专业化治理开拓出空间。
  除了政策拉动市场,我觉得对产业推动的一股重要力量来自商业模式创新。这10年我国环保产业在亚洲的领先发展也得益于此。比如BOT等特许经营模式的引入、扩展,带来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市场的活跃。而将来借鉴节能EMC模式的思路,工业治理领域也可以尝试合同减排服务。
  政府角色转变和商业模式创新,这两个是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点。特别是政府直接投资能通过哪些政策机制、商业模式的创新完善,可以转变为对环境服务的采购,这至关重要。

  我们能有自己的“威立雅”吗?
  大而强的环保产业要解决市场化、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等问题;企业成长需内外兼修

  问:环保产业发展多年,体质仍然虚弱,您觉得要培育其成为大而强的产业,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骆建华:我认为有四个要素,即市场化、专业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简称“四化”,这也是环保产业振兴发展的重要路径。

  首先是市场化,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要继续深化和完善,向市场开放更多的领域,完善竞争规制。支持民营企业进入,不是有关部门发个文就可以,要切实解决民间资本、企业主体进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制定实施配套的政策法规。我认为,在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领域,市场化的核心是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政府监管科学、到位,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才是真正健康的市场化。
  其次是专业化,这是扩展治理市场空间的重要途径。大规模的城市生活污染治理在未来几年内将趋于饱和,而广大的工业污染治理则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这一领域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对专业化治理提出较大的需求,但要将需求转变为市场,还有赖于政府对企业提出更严格的环保标准要求,实行严厉的执法监管。也有赖于治理模式的创新,比如推广合同减排服务等新模式。
  多元化主要是投融资领域的要求。一旦市场进一步开放和规范,商业模式成熟,各种资本渠道逐步打通,投融资匮乏、结构单一的问题不难解决。
  国际化是我想着重强调的方面,因为现在正是中国环保企业大举走向国际的好时机。受经济衰退影响,国外环保企业业务收缩,降低价格资产转卖,中国企业可以对其有所“作为”。
  我曾经和圈内的企业家交流,觉得企业发展靠一个个项目积累速度很慢,而且很难,而所谓巨头都是由资本并购而来。中国企业不要一下就想买到很优秀的资产,而是要有所尝试和准备,在并购融资、人才等方面为迈出国门积累经验。
  问:满天星星不见月亮,被认为是国内环保企业的整体情况,缺乏综合实力强大的“领头羊”,也被认为是产业发展水平有限的标志,您觉得国内环保企业有这种潜质吗?在眼下分割杂乱的市场中,有希望培育出行业巨头吗?
  骆建华:大市场孕育大企业,大而强的企业才能成就大而强的产业。现在环保产业具备了一定规模,但优秀的大企业确实还没成长起来。优秀的企业应当具备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资本运作等综合实力,同时,这些企业的领导者要具备战略眼光和决断力。据我观察,虽然综合素质还不够,但国内有一些企业已经朝这个方向努力了。
  在企业变大变强的过程中,区域市场的占领、国际市场的开拓是必然的选择。针对目前存在的市场分割,我认为会随着发展而逐渐融合,从“战国时代”走向“一统天下”。
  从西门子、GE到威立雅、苏伊士,这些环保巨头的成长之路表明,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再只依靠自身的积累,资本运作是重要手段,通过对国内外项目、企业的收购、并购,从而获得技术、市场和人才。而从国内情况来看,环保产业已经从工程设备制造、投资运营管理逐步走向综合服务业,产业发展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在这一过程中,环保企业之间的并购也将日益增多。
  我想提醒国内环保企业的是,很多白手起家的民营环保企业要重视公司治理结构、财务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曾有国内环保企业当年美国上市,风光一时,但因为跟不上对上市公司管理的要求,遭遇停牌。
  其次一定要注重技术储备,环境服务业是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需求大而复杂,企业要持续发展一定要有技术优势。从目前的很多新兴治理市场来看,国内企业的技术储备还不够。

     

      相关报道


产业园区面对绿色发展挑战
 园区环保达标、生态化升级和循环化改造需求大
  

     中国环境报讯 2012年8月9日~10日,清华大学将召开“第一届中国绿色产业园区发展大会”,旨在探讨我国产业园区绿色转型的方法与路径。
  专家指出,在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后,中国各类产业园区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园区的产业结构、环保达标、生态化建设,循环化改造、招商引资模式等都呈现出不同层级、不同标准的绿色转型需求,这对产业园区来说既有阵痛的考验,也有升级发展的巨大诱惑,这是中国产业园区乃至地方经济发展引擎的一次调整、挑战。
  产业园区的绿色转型既有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中央各项政策的积极推动,如何结合自身特征,建立符合国家政策标准的生态化升级和循环化改造的路径,把握政策的精髓,探求方法与策略,寻找支撑与服务,构建绿色转型的可操作性通道,这需要对政策进行深度梳理,对方法与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对模式与资源进行整合与对接,更要对成功的经验进行剖析与总结。
  工业园区的环保达标、生态化升级和循环化改造将给环保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和挑战,环保产业能否升级成为产业园区绿色转型的合格服务提供商,这是中国环保产业的机会,也是锤炼自身的一次机遇。


                                                                    陈  文


  业界述评


政府绿色消费意义更大


傅  涛


  包括环境领域在内的很多产业的发展,已经开始从投资拉动逐渐转变为消费拉动。民众的绿色消费,作为社会整体的消费转型具有根本意义,但从促进产业发展角度,政府采购形式的绿色消费对于环境产业发展具有更大的意义。

  包括环境领域在内的很多产业的发展,已经开始从投资拉动逐渐转变为消费拉动。民众的绿色消费,作为社会整体的消费转型具有根本意义,但从促进产业发展角度,政府采购形式的绿色消费对于环境产业发展具有更大的意义。

  政府采购环境服务更利于促进产业发展
  相对于公众的绿色消费,以政府为“消费”主体的绿色采购,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重视和施行。
  从环保公共服务的角度,政府履行责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政府加大公共财政的绿色投入,进行环境治理、建设污水处理厂、水体修复等,以投资促进环保,拉动经济;另一种是以购买环境服务的绿色消费形式拉动产业发展。
  投资拉动形式见效快、操作简单,但是产业关联系数小、放大作用有限、市场机制的空间小。而环境服务采购的绿色消费形式,其对产业拉动的放大效果一般会达到十倍以上。
  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资金应采取对地方政府的环境服务采购进行采购补贴的形式,这样能有效引导地方环境服务采购的实施,同时避免工程建设中的诸多问题。从实施层面,“基于环境产出”的环境采购补助,要远优于“基于工程投资”的建设项目补助。
  通过政府与环保企业之间的服务采购合同,也就是合同环境服务的形式,将对环境产业发展规模产生巨大放大效应,为市场主体的进入留下巨大空间,同时能够化解政府的融资压力。
  环境产业的政府补贴形式拉动的经济效果将比家电行业补贴拉动的效果更大,而且因为采购主体是政府,因此相比家电行业更加容易。但推行环境服务采购补贴,需要打破以往环境财政资金的使用模式,需要配套的政策,也需要突破利益集团的束缚。
  实现消费拉动需保证三个前提
  在实现政府环境服务采购必须要保证一些基本的前提条件。
  首先,必须要有清晰而明确的责任主体和付费主体。各级政府作为公共服务责任部门,是环境服务采购的主体和绿色消费的主体,同时也应是付费主体。
  其次,为支撑付费的合理性,应制定出相对科学合理的对价标准,以实现对所采购环境服务的价值进行评估并支付。
  第三,在支付主体明确、支付标准健全的前提下,还需要有稳定的财政来源作为保障。对于政府采购环境服务,各级政府财政应该建立专项财政列支,保证资金的稳定来源。国债、专项基金、环境税、资源税、土地出让金等,都可以成为环境采购的资金来源。


                                    作者系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
·下一篇:土壤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系列报道之二---农村土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