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星球—Banner
本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服务中心 活动专题 政策法规 环境文化 联系我们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号
服务电话:010-64129883

新闻资讯
绿水青山“流金淌银”襄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显成效

  发布日期:2025年1月6日

 

 

      襄阳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历代都把治水放在重中之重。

      把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的重要举措,襄阳勇蹚生态文明改革“深水区”。

      安民治河,河治民安。

      截至2024年10月,襄阳已启动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75个,目前已完成39个,完成投资3.9亿元。

      坚持规划引领、问题导向,坚持“一河一策”、因地制宜,扎实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襄阳的不少小流域实现了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环境之变:重现水清岸绿新画卷

      鸳鸯戏水,鸟鸣翠柳,鱼翔浅底,美不胜收……去年国庆假期开街的襄水街迎客超过25万人次。

      襄水又称南渠、襄渠,古为汉江支流,《水经注》记载:“应劭曰,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是水当即襄水也。”

      在城市的发展中,这条母亲河变成了臭水沟。而随着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项目的不断推进,襄水又恢复了最初的景象。

      “经过一系列生态修复,现在的襄水流域净化功能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不断提升,襄水源生态公园的飞鸟、凤林古渡生态公园的野鸭随处可见。”2024年12月18日,市生态环境局水科工作人员张振斌说。

      “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三水协同,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襄水。”襄城区委书记周俊明表示,必须实现襄水生态环境长治久清。

      提升襄水的蓄排水能力,提高全线防洪标准——按照“等高截流,分区排水”的原则,分设1个自流片区和4个排水片区,洪水可通过襄水和护城河流入汉江。

      将襄水和岘山生态环境连接融为一体——以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为目标,通过山水修复,让活水自流,连通全城生态系统,营造多样化生态环境,建设“会呼吸”的河道。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环境——无障碍生态绿道贯穿景观带,带来一路美景,同时沿线运用生态理论植树造林,最终实现山水林田湖草共治。

      重塑沿岸人文历史景观——彰显响水洞、马跃檀溪、堕泪碑、凤林渡等历史遗迹的文化底蕴和可通达性,襄水的历史和文化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襄水实现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水质已从过去的劣V类,稳定在三类以上。

      如今,襄水源头,亭台水榭,绿草如茵,一幅田园诗乡的生态长卷;襄水之尾,凤鸣古渡,小桥曲径,古韵今风一览无余。

      思想之变:构建茶旅融合新格局

      五野鸭,悠悠凫水,冬至刚过,谷城县五山镇盐池河两岸,村庄秀美,茶园整齐,山清水碧。

      这条起始于五山镇黄山垭村的河流,流经田家河、堰河、下七坪等7个村(社区),全长29公里,辐射人口2万人。

      盐池河地处山区,支流众多,一旦下雨,上游来水特别急。

      “到了旱季,水又存不住,没水灌溉。”五山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负责人许朝聪指着正在修建的堰河水库说,2025年5月蓄水后,这一情况将得到根本性改变。

      “目前,盐池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项目已完成13个,在建2个。”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蔡金海说,堰河水库工程总投资1.77亿元,总库容575.88万立方米,建成后,将有效解决下游1.27万居民饮水及0.65万亩耕地灌溉用水问题,同时该流域防洪标准全面提升至十年一遇。

      五山镇有24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78家茶厂、12家种植大户。过去,大量猪粪和污水随意排放,严重影响水体、土壤和大气环境。

      2024年以来,谷城县启动盐池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总投资4.48亿元。如今统筹生活与生产,治理环境,修复生态,发展乡村旅游,盐池河两岸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生态美!

      粪污经无害化处理后变成有机肥,是提升茶叶品质的绝佳肥料。每亩可节约化肥200公斤,增加产值800元。既美化了环境,又带动茶叶增产、茶农增收。

      产业强!

      五山镇茶园总面积超6万亩,年产茶叶5万余吨,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近年来,该镇积极发展茶文旅融合产业,以茶园观光、健身养生、茶文化研学等为主题,开展生态休闲游、劳动教育实践等,产业业态不断丰富。

      百姓富!

      “流域生态好了,发展茶旅融合更有信心。”谷城县委副书记、五山镇党委书记杜晓溪表示,该镇统筹发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打造“茶旅小镇”特色品牌,带动百姓致富。

      产业之变:实现群众增收新愿景

      2024年12月25日,记者在宜城市流水镇莺河村看到,莺河两岸绿植郁郁葱葱,河道水面清澈如镜,许多村民在此休闲散步,享受冬日乡村的美好与宁静。

      莺河全长54公里,发源于枣阳,流经宜城并汇入汉江。21世纪初,上游的两座水库被发包给私人,导致养殖场“遍地开花”,投粪投肥、污水偷排现象屡禁不止。

      “以水系为脉络、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流域水环境改善,倒逼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宜城市委书记武义泉表示,要让昔日的“问题河”蝶变为“安澜、健康、宜居、智慧、文化、发展”的幸福河。

      “点”上聚焦,加强节点建设!改造莺河一库河湖长制及水情教育基地、莺河一库文化园等6个节点,打造以“阡陌莺河”为主题的莺河水系微缩景观、诗词倒影、治水浮雕,通过“园展+路展+厅展”形式在莺河流域细节处展现水文化元素,让游客“零距离”感受宜城千年水文化魅力。

      “线”上联动,推进河道整治!在流域沿线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河道清淤疏浚、岸坡整治、生态修复等系统治理,岸带自然和人工植被总覆盖率达94.5%,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开发莺河幸福河湖信息化平台,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网络体系,实现巡河、防洪“四预”、河湖问题预警、问题闭环处置的智慧化管理,变“治水”为“智水”。

      “面”上拓展,带动流域发展!依托莺河人家建设项目,吸引企业投资兴建醉美莺河漂流、户外露营基地、越野卡丁车基地,引导村民自主经营竹排、垂钓、餐饮、民宿等旅游项目。

      围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宜城市以共同缔造理念为引领,探索以流域为载体、以文化为引领、以农民为主体、以旅游为目的的莺河文旅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组建宜城市莺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整合多方资金,改造20多栋破旧民房,建设石磨坊、酒坊、农家乐等,打造“醉美莺河”景区。村民们纷纷吃上“旅游饭”,有力推动了乡村旅游业发展。

      “以前靠天吃饭的庄稼人,现在吃上了生态饭。”醉美莺河农家乐经营者朱传龙说,河水清了,岸边绿了,村庄变成景区,田园变成花园。

      环境好了,游客来了,口袋鼓了,村民们享受到绿色发展的红利。2023年,宜城莺河获批全国15个、湖北唯一幸福河湖建设试点。2024年以来,莺河游客量达30万人次,已带动就业群众200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0%。

 

      襄阳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 | 发布襄阳环保最新动态

·上一篇:生态环境监测与气象部门深化合作 共促空气质量预报与防治
·下一篇:把握“无废城市”建设契机 让苍山洱海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