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态环境部印发《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扎实、有序、高效做好监督帮扶工作提出最新要求。
应对空气质量改善严峻形势,推进多种污染物协同减排,推动攻坚战任务措施落地见效,当前监督帮扶工作承载的意义重大。那么在《方案》中,有哪些监督帮扶工作的新方向、新要求值得关注?
范围覆盖141座城市,依类开展监督帮扶
“工作时段为2023年5月—7月、2023年10月—2024年3月。原则上每月开展两个轮次,覆盖重点区域城市。”与往年不同,最新方案中监督帮扶工作不再区分夏季与秋冬季,而是对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工作进行统一部署。
“对重点区域的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工作进行跨季节统一部署,能够对突出环境问题的治理进行科学谋划,在秋冬季不利气象来临之前,做好‘冬病夏治’。”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方案》中规定,监督帮扶工作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为重点,共涉及66个城市,同时兼顾其他重污染天气消除任务较重区域,共涉及75个城市。城市的选取综合考虑2022年全国各城市重污染天数、细颗粒物浓度、同比反弹率等因素。重污染天数多、细颗粒物浓度高、同比反弹率大的66个城市,被作为监督帮扶的重点。考虑到区域联防联控,将其他75个城市协同纳入监督帮扶范围。
根据不同城市,监督帮扶开展形式也各不相同。其中,66个重点城市以派驻专业组开展现场监督帮扶的方式为主,而重污染天气消除任务较重区域内的75个城市则以线上推送问题、地方组织自查的方式为主。未纳入监督帮扶任务推送范围的城市,也需要由各省结合攻坚任务安排和空气质量改善需要,自行组织开展省内监督帮扶或专项检查,并向生态环境部报送工作情况。
“两个战场”落地,移动源管控、异常高值区域排查整治成新要求
2022年夏季,监督帮扶工作探索出一套空天地一体化环境问题发现的工作机制,开辟了“线上+线下”两个战场的新模式。时隔一年,这一工作模式首次全面落地实施。
“线上监督帮扶强化远程监管手段应用,依托多源数据融合的信息化支撑平台,充分利用技术手段精准发现问题,组织地方现场排查,拉条挂账推进整改;线下组织部级专业化现场监督帮扶工作组,集中优势力量,强化压力传导,逐级压实责任,形成工作闭环,协同高效推动攻坚任务落实。”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好模式在沿用,新方向也在提出。《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利用科技手段,融合多源数据,识别7类任务线索,推送并指导地方开展现场检查,而任务线索其中之一便是移动源管控。
移动源管控被单独提出,在监督帮扶方案中尚属首次。《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2年)》显示,移动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方案》中规定,要远程识别车载污染控制装置异常、车载排放诊断系统异常等问题,查找高排放柴油货车聚集地、非道路移动机械集中区、疑似违规的机动车检测场等线索,指导各地进一步加大移动源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伪造排放检验结果等违法行为。
此外,《方案》中要求,要利用卫星遥感、地面微站、国省控及乡镇空气质量站点数据,识别“冒泡”站点和卫星遥感污染高值区域,并结合气象、地形等条件进行溯源,指导地方开展异常高值区域排查整治。
“我们每月向各地市推送一个异常高值区域和疑似企业清单,各城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相关区县开展检查,重点关注工业源、移动源、面源等污染源是否存在违法违规排污问题。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组织技术单位组成在线监督帮扶专班,每日对排查情况进行审核,助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线监督帮扶专班成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师李刚告诉记者。
明晰整改要求,促进问题整改
监督帮扶工作实行“线索识别、排查整改、调度督办、抽查复核”闭环管理工作流程,不仅只是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同样注重问题整改成效。如何落实问题整改,提升空气质量改善,是监督帮扶工作谋划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般环境问题应立行立改,生态环境部门于15日内上传整改情况。弄虚作假、偷排偷放、超标排放、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或自动监控设施等突出环境问题应依法依规立案查处,于30日内上传查处及整改情况。”《方案》进一步明确了问题整改的时间要求,整改工作的压力得到切实传导。
此外,《方案》进一步优化了督办考核机制,更加聚焦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
对未及时整改的、突出环境问题符合立案条件但未立案的、未认真开展自查以及虚报整改情况的,生态环境部将印发督办函正式交办地方人民政府;对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恶化、攻坚任务进展滞后的城市,视情采取内部约谈、公开约谈、专项督察等措施;将监督帮扶城市自查、配合异地工作组查处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的一项指标。
“监督帮扶发现问题都要拉条挂账,逐一盯办,确保切实整改到位。我们也会不定期派出工作组,重点核实问题整改效果。”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说。
编辑:程梓桐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中环报记者温笑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