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扎实做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所要建设的生态宜居,是充分展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美丽宜居乡村;所要达到的生态振兴,是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指引下基本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经济体系为重要标志。在新时代,必须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全过程,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和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动乡村生态振兴,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
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目前,我国农业农村污染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污水横流、垃圾围村较为普遍。由于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严重失衡,很多乡村没有相应的环境处理处置设施,基本上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农村生态环境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农村作为城镇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其生态环境直接关系着城乡的生态安危。着力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2018年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印发实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要优先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环境问题,重点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养殖业和种植业污染防治,统筹实施污染治理、循环利用和脱贫攻坚,推进农业生产清洁化和产业模式生态化,使农业污染治理与农业生产水平提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3年集中力量攻坚,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将会发生明显好转,达到与全面小康相适应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基本形成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体制机制,统筹城乡的环境处理处置基础设施、农村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将得到较全面的覆盖和提升,农民参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届时,随着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及其与城镇差距的缩小,加之生态环境治理本身具有的技术性和系统性要求,将会为农村人才的引入和基层组织的加强创造有利条件,为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提供新的契机和动力。
依托资源环境优势发展本地特色生态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和根本。第一,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特点和生态环境优势,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经济体系。这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更是实现产业振兴的重心所在,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路径。通过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实现绿色富民惠民。第二,坚持底线思维是发展区域生态经济的基本前提。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科学认识和全面确定本区域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并通过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加以固化形成硬约束。通过严守“三线一单”和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调整产业结构和规划产业布局,合理利用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并实现永续利用。通过大力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有效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积累生态资本,保持优良的发展潜质和充足的发展后劲,努力走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乡村发展振兴之路。第三,紧紧抓住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这个关键。加快构建乡村生态经济体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用循环、清洁、低碳技术和模式改造现有产业,实现提档升级生态化,如推动农业向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民宿经济等旅游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旅游转化。另一方面,要以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导向,推进生态产业化,利用良好生态环境这个农村****优势和宝贵财富,积极发展康养产业、有机食品,还可以利用生物资源多样丰富的禀赋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进而,在产权清晰、投资渠道明晰、收益有保证的条件下,将一些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运用市场机制加以产业化。为此,从脱贫攻坚转入乡村振兴阶段,往往提供新理念、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比直接给项目、给资金、给政策的效果更为重要,也更可持续。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干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研讨班学员、生态环境部副部长 庄国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