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治污,水韵江苏风情更浓
全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PM2.5平均浓度48微克/立方米,104个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68.3%,劣Ⅴ比例1%,超额完成年度约束性指标任务……这一串数字的背后,是我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和有力举措。
为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我省建立了“1+3+7”攻坚战体系,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以及一系列配套文件,设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扎实推进治污减排、生态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
水是江苏的魂。江苏水网密布,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环境承载压力大,打好碧水保卫战任重道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保障国家水安全重要讲话精神,针对河湖新老水问题突显、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交织的实际,出台生态河湖三年行动计划,加快系统治水步伐。
全国人大代表、省水利厅厅长陈杰介绍,江苏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并通过生态河湖行动这一有力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要素,兼顾河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开创了协同治水新体制,形成了系统治水新局面,全省5.7万多名河长湖长推动河湖治理保护取得显著成效:水空间保护加强,率先在全国完成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全面推进河湖违法圈圩和违法建设专项整治;水环境日益改善,长江干流10个断面全部达到Ⅱ类,太湖水质由Ⅴ类改善为Ⅳ类;水生态逐步修复,河湖健康恶化状况得到遏制,并不断好转,9个设区市建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数量********。
持续改善,亟需科技支撑
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全国人大代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院长银燕说,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的PM2.5和PM10平均浓度近3年下降约30%,但随着机动车辆的增加、工业的发展,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大量增加,在阳光下,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经过一连串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高浓度长时间的臭氧对环境会有污染作用,对人类健康、作物生长和建筑物都有很大危害。“要治理臭氧污染,我们要研究臭氧的形成和输送机理,还要研究臭氧和颗粒物共同防控的方案和机制,此外,还应该从长远角度对大气污染的治理进行顶层设计。”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科行环保董事长刘怀平认为,科技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要素,环保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从事环保产业20多年,切身感受到这些年环保产业的科技进步,尤其是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取得了很多突破,有些技术已经走到了国际环保产业前沿。我们企业最近和清华大学合作,共同加大技术攻关力度,省政府也推出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江苏环保产业提供了加快产业前沿技术研发的平台基础。相信江苏的环保产业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还会取得更快更好发展。”
“今年1月1日起国家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今后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将有法可依。”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说,这将对土壤污染防治和保护带来福音,但真正实施时,还需一系列标准的建立。“比如什么样的土壤算有污染,怎样算污染后修复完毕?这些规范性标准需要落实。不同作物不同土壤条件,里面包含重金属含量、有机污染物含量的多少,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不能‘一刀切’。推动土壤污染防治法全面落地,很多细化的工作要跟上。”
坚持生态为本,放大绿色效应
坚持生态为本,放大绿色效应,才能够让江苏的富民答卷更有厚度。
溧阳地处苏南经济板块,“三山一水六分田”的山水格局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比其他苏南县市更具备在江苏率先实践“两山理论”的基础条件。全国人大代表、溧阳市市长徐华勤说:“溧阳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旅游公路建设,按照‘四好农村路’标准,把300公里农村路建设成为生态公路,成为全省样板,这就像一条金丝带把‘深闺小村’们串联起来,带动沿线10万农民增收致富。”
“溧阳率先提出‘生态创新’这个新名词。”徐华勤说,这当中包含了几个层次:既要让生态在区域一体化中更具吸引力,让人愿意来;还要通过生态创新,让更多的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更要通过生态优势吸引创新的力量,在更高层次实现生态的价值;最终是要通过科技、人才、产业与生态的融合,实现发展动能的提升,全力打通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价值实现路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范例。
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原本是经济薄弱村,如今却成了远近闻名的示范村、特色村。“我们坚持‘一村一品’的发展定位,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致力强村富民,绘就一幅美丽乡村的新时代画卷。”全国人大代表、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说,以生态为资源,村里打造了乡村旅游、高效农业、民居民宿,引进2.8亿元民间资金参与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和强村富民工作,“在把环境保护好的前提下,把生态变成财富,发挥强村富民作用。”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吴琼 王拓 杨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