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就抓住了撬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杠杆。
贫困县栾川森林覆盖率达82.4%,位居全省第一,林业用地面积多达318.2万亩。因为该县是国家天然林重点保护区,严禁随意砍伐林木,老百姓只能“望林兴叹”。在2015年被确定为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后,栾川积极改革林权流转制度,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活树变活钱、资源变资产——带动社会资本8亿元投入林业建设,森林旅游与休闲服务业年产值占全县林业总产值的51%,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生态得保护、群众得实惠、经济得发展的绿色发展道路。
从昔日的“望林兴叹”到今天的“林能生金”,发生在栾川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就抓住了撬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杠杆。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省贫困县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61万亩,提供用工岗位200万个;林业产业吸纳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带动15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贫困山区农民脱贫增收中林业贡献率占40%。我省70%的贫困人口集中在“三山一滩”地区,4个深度贫困县中有3个是山区县和林业生态大县,坐拥“绿水青山”。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充分发挥林业生态优势,实现由“卖石头”向“卖风景”转变,贫困群众就能早一天端上“绿饭碗”、吃上“生态饭”,致富奔小康。
信阳市郝堂村依托林果资源和自然风光,弘扬乡土文化,发展生态观光,偏僻小山村华丽转身为中国最美乡村;鄢陵县把花木优势做足,带动全域旅游业和养生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特色林业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全省已有118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年林业旅游休闲康养人数1.2亿人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省一些地方依托林木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助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生态产业链条、生态经济体系,美丽乡村建设风生水起,取得了绿色发展和百姓幸福指数攀升的“双赢”。
良好生态环境是发展的“金饭碗”,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更是生态环境的“护城河”。绿化面积越大,生态资本和绿色财富“复合式”增长越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就越给力。近年来,我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土绿化、发展林业经济上成效显著,去年全省林业产值达1966亿元,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达2400亿元,生态效益不断转化为经济效益,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从2007年至今,虽然全省森林覆盖率增加了5.17个百分点,14个省辖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数量位居********,但是森林面积和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在全国排名靠后的事实,表明我省生态仍很脆弱、生态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再对照污染防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繁重任务,越发凸显着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的重要与迫切。
差距即潜力,更是新的增长点。把国土绿化提速行动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污染治理等各项工作中,让土地、劳动力、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活跃起来,生态环境的“护城河”将更宽更深,绿意满中原、乡村美无边的诗情画意将日益浓郁。(河南日报 评论员 丁新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