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口市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图为海口市新坡镇潭丰洋湿地公园。 本报记者李幸璜摄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改革开放40年海南成就巡礼
■ 本报记者周晓梦实习生叶映彤
一身深色衣服,一双劳保鞋,一顶草帽……万宁市兴隆华侨旅游经济区管理委员会(万宁市兴隆华侨农场)原职工蔡德光一换上这身装扮,身边人都知道,他又要进山巡树去了。虽然已经退休,但蔡德光还保留着以前护林工作的习惯。
蔡德光巡的是凤凰山。沿着万宁太阳河,从兴隆华侨农场一路向西,往沉香湾水库方向,便能遇上一片林海:凤凰山低海拔热带原始雨林。这些年来,蔡德光与12名老护林员一同见证了凤凰山的变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毁林盗伐现象严重,雨林面积缩减;九十年代,凤凰山开始采取封山育林等措施保护生态;2000年,在经济紧张的情况下,农场挤出经费用于护林工作,保障护林队伍发展;2013年,凤凰山获称“国家森林公园”,昔日山林被更多人认识;如今,凤凰山森林覆盖率达85.2%,林地合计2100多公顷,热带雨林植物物种多达数千种。
凤凰山上的故事,是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发展之路的鲜明注脚。
从率先提出“生态省”建设到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再到如今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一直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把海南建设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中央对海南的要求,也是海南人民的殷切期待。海南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表率。
从“求生存”到“求生态”
“我从小在兴隆凤凰山长大,那时候山上树林茂密,太阳河水也清,后来就慢慢变了。”蔡德光回忆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凤凰山一带毁林开伐现象严重,生长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树被一棵棵放倒。树倒了以后,林中阴凉的地方少了,太阳河河面似乎也在变窄。
不止是凤凰山遭遇生态困境。当时大小胶园漫无规划地开垦、热带雨林缩减、海滩污染、野生动物随意捕杀等系列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问题,是悬在琼岛发展生命线上的突出问题。
“海南岛森林资源长期以来受到严重破坏,近一年多来,乱砍滥伐的现象又有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坚决的措施,大抓林业的管理和建设;否则,海南不但不能发挥优势,还有变为沙岛的危险。”1980年,国务院曾专门召开海南岛问题座谈会,并在《海南岛问题座谈会纪要》中明确地写道。
海南生态资源珍贵,但她确实走过弯路、摔过跟头。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这一社情民意的****公约数不断突显,我省环境保护处于被动“服从”位置的情况也逐渐得到扭转。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施行,同年,建省不久的海南首次派代表参加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一年后,《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出台,为保护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曾在原海南省环境资源厅任职、《海南省志·环境保护志》的编写者之一郑有轩,记录着有关海南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刻”。
在蔡德光的记忆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重要时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开始对凤凰山进行封山育林,禁止毁林开荒、盗伐滥伐、打猎等行为。”蔡德光说,护林队伍也由此酝酿成立,凤凰山上的树和林,有了看管人。
在1988年-1998年,海南森林覆盖率由建省初期的38.25%上升至1998年的51.5%;热带天然林从建省初期的36.7万公顷发展到1998年的61.3万公顷;全省80%以上的近岸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一类标准。
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
如今,蔡德光两鬓染霜,凤凰山的护林队已由原来的12人变成了一支32人的队伍,护林工作站也由1个增加到了8个。
去年,我省修改《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时空的坐标不断变化。在郑有轩的记录中,还有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1999年。
“那年2月6日,省人大二届二次会议作出《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同年3月30日,原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海南省为我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7月,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郑有轩说。
与之相应的,是一份由14名人大代表联名提交的《关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省的议案》。这份议案的起草人是省人大环资工委原主任刘元卿。议案从国内国际背景及海南实际出发,阐述了海南建设生态省的必要性。当时,林明玉、王信田、徐经国、毛平等14名代表在议案上签名。
刘元卿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环境与发展是当时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顺应时代的趋势。省人大代表联名提出有关生态省建设的议案,其目的是将省委的决策变为全省人民的统一认识和自觉行动,将生态省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海南是热带岛屿,省情特殊,责任特殊。在建设生态省8年后,2007年,省第五次党代会明确实施“生态立省”战略。
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邓小刚说,回眸这一历程,海南充分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生态优势所在,迈出稳健的发展步伐。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海南需要更具全局性的眼光,需要走绿色发展之路。
从生态省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华能海南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海口电厂副厂长黄昌跃在岗位上已留下26年足迹,参与着这家传统燃煤火电厂的“绿色改变”——
2008年,该电厂对4台装机容量达125兆瓦的机组进行扩容和脱硫改造,老机组焕发新生机,赶上了环保潮流;2014年,电厂投入2.4亿元对全厂机组脱硝等进行改造,达到了最新环保排放要求;去年年底,电厂8号和9号机组超低改造工程完成。去年4月,他们还将首张具有全国统一编码的排污许可证收入囊中。
“把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当作燃煤电厂的‘必修课’,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守护蓝天白云。”在黄昌跃看来,华能海口电厂作为一个老厂,节能减排、转型升级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出路。
不止是推进节能减排、启动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试点,近年来,我省始终坚持倍加珍爱、精心呵护好生态环境,不断完善环保体制机制,出台并实施“水气土”十条、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和海岸带专项整治行动、推进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取消12个生态敏感区市县地区生产总值考核、试点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一系列举措为海南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打下良好基础。
今年4月,海南迎来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机遇。在中央12号文件中,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被单独提出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也成为海南新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为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经验。
邓小刚表示,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所拥有的****优势和生命线,是海南在市场配置资源条件下拥有的最宝贵财富,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最坚实依托。从生态省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已站在新起点,进入更有底气、更有条件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新阶段,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将一直在路上。
(本报海口11月7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