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局限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还有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优质生态环境方面的要求。
今年济源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坚决守好济源的绿水青山。这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暖心回应。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没有退路”
2017年,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对环境保护的督查力度越来越大,责任追究也越来越严。面对改善环境质量任务异常繁重、监管压力巨大的严峻形势,济源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打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2017年,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战绩可圈可点。全年大气环境质量实现“一增两降”,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47天;PM2.5年均浓度6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1%;PM10年均浓度10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4%。水环境质量稳定改善,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省定5个水质责任目标断面中,有4个断面水质达到目标要求,1个有较大改善。土壤污染防治提前启动,开展基础调查、现有污染控制、重点企业防控、修复技术筛选等工作。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没有退路。”市环保局负责人王亚洲的话掷地有声,2018年,要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着力控制污染源头,强化末端排放治理,持续抓好扬尘、工业源、移动源、燃煤散烧、“散乱污”企业等污染整治,落实重点工业企业错峰生产措施,开展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确保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和PM10、PM2.5平均浓度优于全省平均水平。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坚持“截污治污、引水调蓄、保用并举”,统筹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严格落实河长制,强化重点流域和城市河流治理、城市生态水系建设,重点开展盘溪河综合整治,确保蟒河、沁河、济河、黄河、小浪底南山五个目标断面水质达标,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实施农用地环境分类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格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加强生活污染源管控,持续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努力守护济源的一方净土。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仲春时节,万物复苏。当朝阳徐徐升起,缕缕阳光慷慨地洒向玉川大地。青山含黛,树木吐绿。散步在树林中,呼吸着新鲜空气,别提多提精神气儿了。生态环境变好了,市民的幸福感就多了。
好的生态环境是老百姓的“隐形财富”。为让“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成为“新常态”,不断刷新愚公故里的“颜值”,2017年,济源市完成造林绿化和林业生态提升工程造林9.85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5.97万亩。同年,轵城镇被评为“河南省绿化模范镇”,至此,济源市11个镇全部荣获“河南省绿化模范镇”称号。
“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而林业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使命。”市林业局局长王天中说,2018年,林业系统要把绿色发展理念摆在首位,以工程造林为载体,抓好国家储备林建设、森林河南、“3+1”造林绿化、天然林保护、湿地生态恢复等重点绿化工程,大力实施国土绿化,完成营造林5.88万亩,森林抚育3.48万亩。进一步完善、创新天然林保护工程管护机制,加快湿地保护体系建设,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积极创建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围绕乡村振兴,加强“愚公森林特色小镇”建设,积极打造美丽乡村。同时,坚守“保护与建设并重,稳定与发展同行”理念,做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守好森林资源保护“两个安全门”,确保济源市森林资源安全,维护好生态安全屏障。(记者 马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