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杯烟蒂兑换一支牙刷、15节旧电池兑换1包盐、40个塑料袋换1包黄酒或酱油……每周三的下午,黄山休宁县龙田乡江田村的“垃圾兑换超市”便会如期营业,村民们拎着一袋袋纸板、塑料瓶、烟蒂等废品前来兑换盐、肥皂等生活用品。(据6月1日《人民网》)
“鸡毛换糖”是指在物资匮缺的年代,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在这个小小的交易中,鸡毛找到了应有的出路而实现了价值提升,并最终“变废为宝”;小贩也以成本不高的糖果产品,而获得了可以利用的东西,彼此之间实现了双赢。
之后,这种交换式的互惠模式有了诸多变种,并被作为社会管理体系的一种有效方式。为了缓解不断涌来的人流对于环境的压力,西安市临潼区就推出了用垃圾换水和贵妃赠花这样新颖的环保方式。无独有偶,武汉九峰森林动物园游客数量剧增,每天产生大量垃圾,让园区保洁员苦不堪言。园方每天向游客送出500个垃圾袋,游客出园时可凭装有垃圾的垃圾袋,在出口兑换一份小礼物。
无论是“垃圾换水”还是“垃圾兑物”,抑或有的地方实行的“垃圾积分”,其实都是以奖代补、积极引导的一种方式,其效果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上述景区实行“鸡毛换糖”式的管理方式后,“路面干净多了”成为最直观的成果。一方面,废物找到了出路,并因为“分类处理”而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垃圾的减少和有序处理,也让工作的负担相对减轻,管理成本也会随之下降,成为“鸡毛换糖”所带来的长期效应。
其实,垃圾分类处理落实得不好,爱护环境的意识也未全面形成,跟习惯养成的机制缺失密不可分。传统的教育模式过度强调了义务式的教育,却少了物质式的激励,强调有余而鼓励不足,致使效果不佳。管理者的文明程度如何,也决定和影响着被管理者的文明层次。文明不是与生俱来,从不文明到文明,总会有一个过程。一个地方民众的文明素养如何,跟倡导文明的机制息息相关。培养文明意识,塑造公共责任,在手段上要力求丰富而多元。
当文明习惯一旦形成,当环保意识一旦养成,即便没有激励与奖励措施,公众也会主动遵守,在做好自我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监督别人。“垃圾兑换超市”是“鸡毛换糖”的升级,也是传统智慧的当下呈现,值得大力推广与普及。若其成为常态并被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文明素质的提升更加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