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陈吉宁表示,发达国家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用了20到40年,有的甚至用了50年的时间,所以我们既要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
“有一点可以告诉大家,我们一定会比发达国家解决这个问题更快。”陈吉宁说。
陈吉宁透露,今年年底前要完成沿江11个省市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建立河湖水域岸线用途管制制度,并推动环境承载力监测评价预警、河长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的落地。今年还要完成其余15省份的环境保护督察全覆盖,还要对一些问题突出的地方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和“回头看”。
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是难点
陈吉宁介绍,《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已经实施三年多了,这三年到底有没有进展,特别是去年入冬以来出现了多个大面积的重污染天气,大家有一些困惑。
陈吉宁分析,一般来讲环境问题不是短期两三年可以解决的,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所以当我们判断一个环境污染控制策略是不是有效,需要把这些起波动作用的气象条件排除出去。国际上一般有一个通用的办法,用三年滑动平均法进行评价,用更长一个时期,尽可能把气象的波动因素给剔除掉。
统计结果显示,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18%。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控制PM2.5的重点地区,平均浓度分别为71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33.0%、31.3%、31.9%。74个重点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是5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0.6%。
陈吉宁指出,这说明改善方向是对的。力度够不够,也可以跟发达国家解决这一问题三年时间改善的程度做比较,即使从改善速度上看也不慢,甚至比一些国家还要快。
针对京津冀去年入冬以来比较突出的雾霾问题,陈吉宁指出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
其中,客观原因就是去年秋天入冬以来,全球出现了普遍的气候异常现象,污染物扩散条件是多年来最不利的一次。这不仅影响到中国,也影响到了印度、伊朗、中东、韩国、英国、法国、德国,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尽管有些国家已经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了,可是这次重污染雾霾天气又卷土重来。
而中国北方地区去年冬天是一个大暖冬,冷空气不活跃,强度弱,风度小,温度明显偏高,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不仅增加了污染物的积累,而且推高了PM2.5浓度。
主观原因就是,我们针对冬季的污染防控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是我们当前治理大气污染的难点和弱点。
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约研究员范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2017年要全面实施散煤综合治理,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完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300万户以上,全部淘汰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
长江限禁新建小水电及化工园
在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上,陈吉宁透露,环保部已会同发改委、水利部共同编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也制定了《2016-2017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计划》,部署11个方面的工作措施,并加以推动落实。
目前,环保部已优先把长江经济带重点生态功能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目前江苏等六个省市已经制定或者实施了生态保护红线方案。
在解决长江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上,环保部去年组织开展了专项督查行动,推动126个地级以上城市,完成全部31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共发现六大类399个问题。对这些问题实行一个水源地一套整治方案,一抓到底。
统计结果显示,2016年,沿江11省市I到III类的水质断面比例是75.2%,提高了2.8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断面下降2.9个百分点。
尽管取得了上述成绩,陈吉宁坦陈,目前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仍有四个主要问题。
具体而言,一是流域的系统性保护不足,生态功能退化严重,缺乏整体性。二是污染物的排放基数大,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的排放总量分别占全国的43%、37%和43%,饮用水安全的保障任务非常艰巨。三是沿江化工行业环境风险隐患突出,守住环境安全的底线挑战很大。四是部分地区城镇开发建设严重挤占江河湖库生态空间,发展和保护的矛盾仍然突出。
陈吉宁介绍,在优化长江产业布局上,将结合生态红线划定,推动“三线一单”工作方式,一个是生态保护红线、一个是环境质量底线、一个是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具体来说,要明确哪些地方可以做,哪些地方不能做,能做到什么程度。同时要严格限制新建的小水电和引水式水电项目,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内严禁新建重化工园区,中上游沿岸地区严控新建石油化工和煤化工项目,严防高污染企业向上游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