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东大气排放最集中、最早试验监测PM2.5的区域,珠三角近十年来PM2.5年均浓度呈逐年波动但整体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58微克/立方米的高位降至2015年35微克/立方米,首次与新国标限值持平。
去年底,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布的卫星记录显示:珠三角近十年二氧化氮降幅超过40%,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珠三角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蓝天白云的增多更直观地反映出空气质量好转。全省2015年平均灰霾日数34.6天,为1994年以来最少。而在2013年、2014年,全省已两度刷新近十年灰霾天数最少纪录。“2004年到2007年是广东灰霾的高位震荡期,此后污染物和灰霾均总体‘走下坡路’。这与我省加大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的时点高度吻合。”广东省大气环境首席专家钟流举表示。
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出现“环保拐点”。近十年来,广东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均GDP从2007年的4000多美元跃升到2015年的1.08万美元。钟流举指出,正是广东绿色发展的理念和举措不断强化,加快描绘出了“库兹涅茨环境曲线”后半段的倒U形曲线,并在“十二五”时期末使2007年后空气质量开始好转的转折点成为了真正的拐点。
空气污染指标下降关键在“人努力”
“短期的空气质量波动,更多是气象条件差异导致,但空气质量长期向好,‘人努力’是最重要的。广东的空气污染指标降得早,首先得益于主动治理起步早,排放减得早。”省环保厅党组书记陈光荣分析。
就在大气污染浓度开始从高位下行的2006—2007年,广东的污染物排放亦出现重大转折——2006年上半年,在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不降反升的情况下,广东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下降1.1%、2.9%,在当年上半年我省经济高速增长14.4%的同时,这两个环保硬指标首次出现降势。之后,从“十一五”到最新核定数据的“十二五”前四年,广东均超额完成国家减排任务。
陈光荣说,除了起步早,广东大气环境治理力度大、讲究精细化。广东在2010年就制定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是国内首个实行大气区域联防联控的省份,之后每年均完成约3000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针对不同阶段的污染特征,广东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燃煤电厂脱硫,“十二五”期间又全面完成脱硝,使广东告别了工业化初期以二氧化硫、PM10、二氧化氮等一次污染物为主的大气污染。“最为关键的是,产业、能源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在空气质量拐点出现前夕,广东2005年的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至全国最低。而广东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均超额完成GDP能耗下降任务。其中“十二五”该指标累计降幅超20%,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于前列。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15.1%,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我省提出走生态立省之路,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冶炼、水泥、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任务,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首超第二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占比首超50%,经济增长质量与资源环境效益指数同步提升。
改善水环境是“十三五”攻坚重点
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的大气指标已进入低位减排阶段,边际效应开始递减,下一步以微克为单位进行减排攻坚将更为艰难。在继续加大防治力度的同时,还要以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引领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升级。”钟流举指出。
目前,我省工业源排放大幅降低,但机动车、建筑、餐厨油烟、印刷等随社会发展、群众需求提升带来的排放加大,城市空气中由PM2.5、臭氧这些二次污染物形成的污染占比加大,复合型的污染特征趋明显。广东接下来除了PM2.5要保持稳定达标之外,臭氧日益成为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的硬骨头。2015年珠三角城市主要空气污染物为臭氧的占比达40.7%,超过了PM2.5。
“此外,与大气环境出现拐点相比,水环境改善尚未出现明显的转折。水污染防治形势仍然严峻。”陈光荣表示。“十二五”期间,全省主要江河水质总体维持稳定,124个省控断面的水质达标率和优良率分别上升0.2%和3%,但全省仍有8.1%的省控断面为劣V类水。“十三五”期间,我省将通过实施水环境精细化管理、严格环境准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手段,使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84.5%,珠三角划定环境功能区划的水体消除劣V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