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一大早,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应急值守处李小婧刚走进办公室,打开“12369”环境举报系统,一堆任务单就弹出来了。除了应急值守,这个处还承担着“12369”环境举报热线接报处理的工作。
“2014年,环境保护部‘12369’环保举报热线共接到群众来电及网上反映问题59917次,比上年增长23%。其中,直接受理转办群众举报1463件。”环保部应急办主任田为勇告诉记者,截至2015年1月13日,已办结1311件,还有152件未到处理期限正在督办中。按期办结率为100%。
如何从单一监管主体到社会多元共治,环保部有自己的探索。
强化执法,专项检查实行“三不”“三直”
环保部环监局环境稽查处副处长张辉钊似乎一直都在出差,环监局的办公室,无论何时位子总空着一大半,“都是去下面督查了”。环境执法监督工作的进一步加强,让张辉钊和同事们成了确确实实的“京外漂”。
2014年2月全国遭遇大范围雾霾,环保部派出12路人马督查,此后每遇不利天气,环保部的督查工作就成了常规动作——检查应急预案落实情况,排查违法排污,为雾霾的早日结束创造条件。2014年3月,环保部在全国开展专项检查,检查中“三不”“三直”,即“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奔现场、直接督查、直接曝光”,反映了环境执法的新态势。
近两年,环保部门共查处环境违法企业19万家次,挂牌督办企业4135家、处罚案件103707起、处罚金额39.4亿元,均比2012年大幅增长。“对环境违法严格执法,坚决查处,严肃追究,是环境监管工作的根本,不仅要坚持,还要不断加大力度。”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翟青这样说。
环境执法的形式也日趋多元,因减排不力,地方领导被约谈已不鲜见。2014年,衡阳市长、安阳市长被约谈成了主流媒体的新闻,地方治污的压力陡增。新年伊始,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施行。为配合环保法施行,环保部最近发布多个配套文件,条条细化,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以往,执法人员不会查、不敢查、不作为等问题正在被纠正。张辉钊说:“执法人员边学边干,大家都憋着股劲,要把环保法执法的头炮打响,给环境违法足够的震慑。”
权力下放,强化单位主体责任
环保部办事大厅的空间并不大,与原先人来人往相比,现在这里显得有点冷清了。“以前外地的办事车辆经常把东门外堵得水泄不通,现在,车少了,路顺畅了不少。”环保部一位干部告诉记者。
这样的景象,得益于环保部权力下放带来的新风。
“进入环境保护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开展参观、旅游审批”和“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单位甲级资质认定”被取消;“加工利用国家限制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废五金电器、废电线电缆、废电机等企业认定”等三项审批权下放;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扩建民用机场等25项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环保部门。
“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事,环保部门不能把所有工作都揽在手里,每个单位都应承担起主体责任来!”开放的思路,让单一的监管主体变得多元。
2014年9月,环境保护部拟定了上市环保核查工作改革思路,将上市环保核查由政府主导改为全部交由市场主体负责。
对此,也有一些不解之声:“环保部能抓在手里的权力本来就不多,这么一放,对企业的环境管理又少了抓手。”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明确表示,上市环保核查制度实施以来发挥的积极作用,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是,也要看到上市环保核查制度存在主体责任不清、地方保护主义干扰、核查周期较长,甚至存在利益寻租等突出问题,必须通过改革解决问题。
放手不是放弃监管。下放环评审批权,环保部以肃整环评队伍的方式保障环评工作的质量,对人员胡乱挂靠、环评文件质量低劣的乱象直接点名并严肃处理。在停止上市环保核查的同时,环保部提出严格规范对上市公司的日常环保监管。一些上市公司反映,“环保部门来得更勤了!”
信息公开,公众也可当监督者
打开环保部网站主页,环评受理、环境处罚情况,河流断面监测、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这些信息一目了然。
这几年,环保信息公开工作持续推进,从环境质量信息到环评文件原文,这些百姓想知道的信息已经不再是“机密文件”,但一些污染源的排放信息公开仍有不足,这给公众监督制造了很多障碍。
“新环保法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单辟篇章,我们特意起草了《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为法律实施提供配套文件。”环保部政策法规司法规处处长王炜说,这个文件重点解决了“谁公开”“公开什么”“如何公开”“如何监督”等问题。
为拓宽举报渠道,方便公众参与监督,环保部应急中心组织有关单位对开通环保微信举报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和前期准备工作。“时机成熟后,我们会在全国范围开通环保微信举报,到那时,举报污染就更方便了!”田为勇说。
(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