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是娄底经济社会发展之源,娄底是湘江支流涟水、孙水、测水之源。娄底因资源而兴,是湖南乃至全国的重要新型能源原材料产业基地,拥有“世界锑都”、“江南煤海”、“现代钢城”、“火电明珠”等美誉。这既给古老湘江带来历史的荣耀,也让湘江之源一度饱受污染之痛。2013年以来,我市以落实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为契机,打响了重点治理、产业优化、民生改善等“三大战役”,全力打造湘中生态屏障,切实保护湘江之源。
打好重点治理“阵地战”。把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项目治理摆在最重要、最突出的位置,为全面治本赢得时间。一是整治重点区域,通过实施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矿山、尾矿库、渣场、地质环境治理与生态植被修复等专项整治,着力抓好湘江流域五大重金属污染区域之一锡矿山地区的生态修复,将其打造成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样板区;通过统筹开展水上餐饮、河道采砂、沿河工业、养殖、生活废水、垃圾倾倒等专项整治,着力抓好资水、涟水、孙水、测水以及水府庙水库、双江水库、白马水库等“四水三库”流域的综合治理,做到多还旧账、不欠新账。二是提升重点行业,对有色金属冶炼、皮革制造、钢铁、火电、化工、水泥等高能耗、重污染行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工艺,集中整治环保不达标企业,不断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从源头上控制工业废水、污水排放。三是狠抓重点项目,采取“以奖代补”政策,扎实推进水府庙水库流域水环境保护、城镇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工业粉尘和脱硫脱硝治理、九大环保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城乡环境整治及建设和绿化娄底两个“四年行动计划”,切实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和排污口截污、雨污分流和初期雨水截流改造工作,为打赢这场重点治理的阵地战保驾护航。
打好产业转型攻坚战。受资源型产业结构影响,娄底的发展长期过分依赖自然资源,只有实现产业转型才能真正保护湘江之源。一是坚持规划先行,从宏观层面,紧紧围绕转型发展和结构优化,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编制“两型”产业、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等专项规划,统筹错位发展现代物流、先进装备制造业、工矿旅游、特色农业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转型发展要求、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二是推动资源整合,严格对照国家、省里要求,及时主动对煤炭、建材、冶金等“散、小、乱”产能进行整合,关停并转一批企业,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围绕形成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鼓励钢铁、煤矿、水泥等产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真正构建既有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又能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体系。三是发展循环经济,牢牢抓住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市(县)的契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倾斜、产业扶持、项目布局和资金支持,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提升环境保护治理、节能减排水平;以冶金渣、煤矸石的材料化利用,烟尘粉尘、余热余压的回收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等为突破口,逐步推进各领域循环经济发展,努力构建低碳、绿色的循环发展体系。
打好民生改善持久战。民生改善是保护湘江之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长期坚持。一是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若毁绿水青山,宁弃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守发展底线,严格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境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坚决不予审批,特别是对涉水建设项目严格把关,切实提升环境承载力,努力形成经济繁荣、生态平衡的良好格局。二是全面推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决取缔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工业和生活排污口,进一步规范畜禽和水产养殖行为;积极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和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整治,加强水源监控、监测和风险评估,建立健全水源污染应急体系,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年提高水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比例,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切实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财力保障。强化日常监管,把水环境保护治理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发挥好考核指挥棒的作用,更加注重对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污染物减排、环境质量改善、风险隐患消除情况的评估,从制度层面形成水环境保护治理的长效机制。
(本文来源:湖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