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是规划区域发展的工具,也是调控区域发展的手段。当前,要想解决区域开发所带来的各类环境问题,急需从区域规划着手,将环境保护融入区域规划的全过程。
区域规划是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国土上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即对包括工业、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和保护,在规划地域范围内进行总体布局。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业布局、农业生产布局、城乡居民点布局,以及土地使用规划、运输规划。其中,既包括公路、铁路和机场等方面规划、公园和空地规划、水质管理规划和空气质量保护规划等,也包括区域内天然水域的洪水控制和自然资源保护规划等。
通过区域规划,一方面可以为公路和铁路、排水和洪水控制、公园和空地设施等公用工程的设计和发展提供合理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可以在合理解决诸如空气和水污染、固体废物处理、自然资源恶化和土地使用改变等方面的环境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
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是支撑一个区域发展的基础。随着区域的不断发展,在土地和水的使用方面面临的矛盾日益突出。与环境限制因素不相适用的过度土地利用可能导致多种环境问题产生,如地下水含水层水位降低、因污染而降低水质、扰乱自然排水形式、侵蚀和沉积等。一些区域的环境问题与城市化引起的土地使用形式改变这一基本问题相联系,一些环境问题与流域内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利用相联系。因此,要想使这些区域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得到合理解决,必须从区域规划着手,将环境保护融入区域规划的全过程。
资源环境条件评估是区域规划工作的基础。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是地域发展的限制因素,合理和有效的区域规划必须承认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为保证我们拥有一个美好环境,区域发展必须同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相适应。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区域开发可以导致水土资源被严重滥用,而水土资源的滥用可以导致难以克服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自然资源基地本身的恶化和破坏。因此,区域规划必须建立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基础上,要对水土资源和环境容量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区域规划的目标和指标标准的制订,要与资源环境紧密联系。区域规划是制订和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推理过程。确定目标和指标标准是区域规划的一项根本任务。为使目标和指标标准在规划过程中有用,必须使目标和指标标准与各种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联系起来。目标和指标标准需要将区域发展同土壤、湖滨和河岸的土地、洪泛地、湿地、林地、野生生物生境联系起来;需要将区域发展形式与河流流量和水质联系起来;需要将区域发展形式与空气质量联系起来。
区域规划是实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工具。区域规划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是土地利用问题。如果要合理、持久地解决区域开发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就必须承认这些问题都是与土地的使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例如,保护水环境和合理使用水资源,必须同各种混合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水控制设施安排相联系。区域规划设计必须全面地处理许多领域的问题,包括交通运输、开放空间等,但是最基本的问题是土地利用问题。在区域规划过程中,要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建立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适用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明确地面水域及河岸和洪泛地、林地、湿地、野生生物生境以及地下水开采区和补给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的保护要求。使这些生态环境敏感区保留在基本的自然状态下,有助于保护一个地区的整体环境质量,避免产生新的和代价昂贵的环境问题。
区域规划方案及其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同步编制。区域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实际上是根据各种可选择方案,对作为基础和支撑的区域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部分可以利用数学模型对各种供选择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例如,水资源和水环境模拟可以对各种不同的、供选择的土地开发方案和污染治理计划等情况下河流的流量、水位以及河流和湖泊的水质情况作出评价。
因此,区域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实际上是从各种可选择方案中选择理想的区域发展方案。在规划过程中,每一步都必须仔细规划,以避免对有限的、越来越宝贵的土地和水资源产生不可挽回的破坏。合理的区域规划方案和有意义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该是相互作用的。因此,区域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与区域规划方案同步编制。
(来源:中国环境报) |